用了大半辈子传统旱厕,蔡生海没有想到自己也能用上“城里人家的卫生间”。湟中区上新庄镇黑城村,忙着打扫屋子的蔡生海打开水龙头冲洗拖把,旁边是铺着瓷砖的水厕,伴随着“哗哗”的水流声,污水全部流进排水管网里。
自称“山里人”的大通县朔北乡边麻沟村村民戴老汉没想到,家门前这条祖祖辈辈行走的土路会变成水泥路,荒山荒坡变成美丽花海,依靠花海,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湟源县大华镇莫布拉脑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们做梦也没想到,能当起了股东,得到了分红,几乎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
……
“现在我们的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蔡生海自豪地说。告别“空心房”、住进新楼房,村子变美了、邻里和谐了,村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十三五”期间,一股股乡村振兴“春风”,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每一位村民都倍感幸福、温暖与振奋。
“我们从普通农民变身为职业农民”
一大早,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的马维仓就忙着往温室大棚里走。穿过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看着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他不由地哼起了小曲。
“乡村振兴后,我们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要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敢相信。”马维仓的感叹正是村民们的心声。
“十三五”期间,西宁以“选优人才、建强队伍”为目标,积极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汇聚,激励乡村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打造以企业家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骨干力量的乡村振兴“人才生力军”。借助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因势利导培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现在村里很多人都从传统农民变成了新型农民,也有很多走出农村的人重新回归农村。”马维仓说。
大部分农户有了小汽车
岁末年终,高原古城大地上却仍然火热——
田野里,农民们卖掉一年的收成,又开始盘算来年种什么;蔬菜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红的、绿的、黄的,各色蔬菜长势喜人;屋顶上,连片的光伏板如鱼鳞阵列、蓝海翻涛,一座座“阳光银行”正萌生新的希望……
“好山好水”的西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推动农业质量变革的重要举措,由点及面、全域推开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绿色有机农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这几年,西宁蔬菜、青稞、牦牛等特色优势绿色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正大步走向国内外市场,亮点纷呈的农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从2016年至2019年,西宁市农村住户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54.20辆,高于城镇住户。
“我们生活得比城里人还滋润”
在湟中区上新庄镇黑城村,张大妈家里,一个现代化的卫生间呈现在记者眼前:洗手台、热水器、马桶、干湿分离……
自从“一个木桶搭两块板”升级成冲水马桶后,湟中区上新庄镇黑城村村民张大妈的孙子,不再拒绝回村里过寒假了。
“污水入管网,村子变漂亮,路灯、休闲广场、环保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我们生活得比城里人还滋润。”感受着家门口的环境变化,村民们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连点赞。
“十三五”期间,西宁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持续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庄清洁实现由全覆盖向常态化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