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工程,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优化农村用能结构的有效措施,不仅能减少畜禽粪污污染,形成种养循环生产链,促进减工降本、增收致富,还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近年来,凉山州深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专项扶贫工作,助推产业发展,助力“四好”创建,成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致富的有力抓手。
一、完善基础设施,住上好房子
全州深入实施“一池三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新村集中供气、大型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贫困户改圈舍、改厕所、改厨房,实现圈舍硬化、厕所净化、厨房亮化,让“一池三改”成为贫困户实现“三建四改五洗”的重要抓手。改圈要求圈舍要与沼气池相连,改厕要求厕所与圈舍一体建设,与沼气池相连,改厨要求厨房内炉灶、橱柜、水池等布局要合理,室内灶台砖垒、台面贴瓷砖、地面要硬化,从而使贫困户生产生活用房分区合理、布局协调,住上好房子。2015年以来,农村沼气结合新村集中聚居点建设、异地移民扶贫搬迁,在全州17个县市,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1处,集中供气工程62处,户用沼气26828口,改厨、改厕、改圈26828户。总投入资金13252.5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10万元,省级资金 4110.84万元,州级配套资金1646.75万元,县级整合及自筹资金5284.95万元。
二、改善人居环境,养成好习惯
通过建设沼气,促进农作物秸杆、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三改”,改变民族地区人畜混居的落后习俗,彻底改变了农村昔日“砍柴煮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状况,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厕所、圈舍、厨房分区设置,改善居住环境。通过“一池三改”实现“三化”目标,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三、推动产业发展,过上好日子
大力推广“种-养-沼”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农村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产业循环体系,实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种植业产品及其副产物作为饲料直接饲养或通过发酵后饲养畜禽,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引入沼气发酵产沼气,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林木等种植业,形成了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农业循环经济新格局。
这种发展模式灵活可调。对单户贫困户,采取建设户用沼气,发展农村庭院经济,以户为单位在自己庭院周围,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种植、养殖。对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采取建设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发展“小型养殖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种植示范园”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型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产业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经济,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
这种发展模式节能增值。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对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姑县乐约乡发展的“沼气+庭院经济”初见成效,以沼渣沼液代替化肥作为柑橘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减少燃料支出800—1200元,减少农药和化肥支出100元左右,加上沼气综合利用的增收效果,每年户平可节支增收1000—1500元。正如农民所说:“一口沼气池,一个钱罐子”,全乡317户农户年增收节支39.63万元;喜德县依托移民安置点,发展的“小型养殖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种植示范园”村集体经济,形成了业主、农户、村集体较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业主减压力、农户得实惠(免费用气)、村集体可增收2万元/年,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为增强民族地区村集体经济活力提供了典范;宁南县依托长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7000头生猪育肥基地,建设大型沼气,辐射带动宁南县蚕桑产业园区产业发展,为建立种养循环、集约高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奠定了基础。“以前猪粪都是露天发酵,现在建了沼气池,粪便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谭清银说,集中供气点的沼气除了养殖场使用之外,同时供给周边50多户农户,粪便经过沼气工程厌氧发酵后,沼液通过管道输送,用于核桃、桑树园的灌溉,一举两得。
四、提升思想素质,形成好风气
通过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倡导种养循环经济,让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基层;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农户投工投劳,不再由政府主导和包办,改变农户“等、靠、要”的旧思维,提升思想素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贫困农户从人居环境改善、节能减支、产业发展升级等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受益,增强幸福感、获得感,破除贫困落后状况对群众身、心束缚,让干群关系更加紧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社会风气进一步改善,从而实现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乡风美、生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