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在河北等地开展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调查,发现秸秆还田补偿机制可促进秸秆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成果建立合理秸秆综合利用激励机制,特别是为政府制定秸秆还田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农作物秸秆是“用则利,弃则废”的农业副产品。当前我国秸秆资源量大,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是当前我国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能提升土壤质量,增肥地力,并由此减少由于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然而,作为秸秆还田的实施主体,农户几乎承担了秸秆还田的全部成本,而从秸秆还田中获得的直接收益不大,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正外部性价值难以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参与秸秆还田的积极性,造成直接后果就是相关秸秆禁烧的行政命令和管制措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那么,农户就秸秆还田有何诉求、希望政府能对秸秆还田做些什么,政府如何开展决策呢?
该研究利用来自河北、山东、江苏三省的601份农户数据,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分析农户参与小麦秸秆的受偿意愿,并建立排序选择模型,测算相关影响因素及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与秸秆焚烧相比,农户参与小麦秸秆还田增加的成本为743元/公顷,希望获得的受偿意愿为479元/公顷,根据现有的三省小麦种植面积测算,三省农户希望的小麦秸秆还田补偿总金额为39.7亿元,约占三省2015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经费的1.9%。小麦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受秸秆还田增加的成本、农户对秸秆还田效果的认知、政府管控、农户社会经济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农户年龄、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变化趋势,未来农户对小麦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将会下降,通过长期的示范推广小麦秸秆还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到小麦秸秆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进而有利于小麦秸秆持续性的还田。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中日合作项目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1833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