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制禁烧秸秆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民改思路、谋出路,通过政府投资、政企合作、科技创新、扶农补贴等办法,合理循环利用资源。
根据环保部的监测显示:今年11月黑龙江地区的秸秆点火数量创下新高,由此产生的雾霾是否对华北地区造成影响也成为一个争议话题。今年,黑龙江省肇东市加大了对秸秆焚烧的整治力度,当地媒体甚至首次报道出了有村民因为烧秸秆而被拘留的新闻。一位因烧秸秆而被拘留的村民的家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不明白这个秸秆要是不烧,能怎么办”(11月24日澎湃新闻网)。
禁烧秸秆不是个新鲜话题,禁烧秸秆的宣传年年都在做,烧秸秆的危害也年年都在说,但年年又都在烧秸秆,为此许多地方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效果甚微,可谓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难”。
拿行政拘留非法燃烧秸秆的村民来说,虽然当事者被采取了人身强制措施,暂时止住了继续燃烧秸秆的行为,对周围村民也有一定的震慑效应,收到了农村停止燃烧秸秆的一时之效,但拘留只是事后惩戒,更要有效发挥法律的教育预防功能,如果不能帮助广大农民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农村非法、随意燃烧秸秆的现象仍会此起彼伏,污染环境、形成雾霾的局面仍然会绵绵不绝。因此,强行对村民采取拘留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不但起不到根治作用,还会不断加深村民困惑,并积累民怨,积聚社会矛盾,影响到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禁烧秸秆对于净化大气环境,避免引发火灾导致各种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燃烧秸秆的农民也不能一拘了事。强制禁烧之外,还要给秋收季节农田里堆积如山的秸秆一个出路,给为如何处理秸秆而一筹莫展的广大农民一个出路,也给农村的蓝天白云一个出路,给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一个出路。
“这个秸秆要是不烧,能怎么办?”这是许多村民的困惑,也是许多村民的心结,更是在农村禁烧秸秆问题上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绕不开的“结”。禁烧秸秆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为了实现目的需要采取各种合法有效的手段,如果禁烧乃至拘留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谋求更多更好接地气的治理举措,切实为农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解开村民的心结。比如在强制禁烧秸秆的同时,可以帮助农民改思路、谋出路,通过政府投资、政企合作、科技创新、扶农补贴等办法,合理循环利用资源,形成秸秆收购利用产业链等,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秸秆堆积如山却只能付之一炬的“老大难”问题。同时,秸秆回收处理的成本决不能让农民入不敷出,否则农村秸秆处置始终会处于一烧了之的困局之中,再多的禁烧宣传和政府号召乃至法律强制措施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村民对秸秆一烧了之,其实是“丰收的烦恼”,背后有许多绕不开的“结”,如何保护好碧水蓝天又能帮助农民不误农时、变废为宝、节能创收,使得秸秆有出路,让农民从“偷着烧”到“不用烧”,拷问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智慧。对燃烧秸秆的村民切莫一拘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