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春意盎然的永和镇,树木吐绿,嫣红点点,微风轻拂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悠然可见。
记者走进西街村沼气供气站,负责人楚广富正在监督工人往1000立方米的沼气罐里添加原料。
“广富,交气费。”村民杨运兰走进供气站,高声喊。
“交多少?刷卡还是微信支付?”楚广富应声而来。
“西街村沼气供气站共建设三期工程,四季恒温发酵,全年均衡产气,产出的沼气热值高,每天消耗秸秆2吨、产气900立方米,完全能满足西街村400余户农户做饭、照明、洗澡、取暖用气。”楚广富一边操作电脑一边对记者说。
“用沼气既干净又省钱。”正在交费的杨运兰忍不住插话,“过去用煤球、液化气,一年花1000多元,现在用沼气,一年只花600元。”
“沼气供气站就地取材,消纳秸秆、杂草和当地豆腐作坊生产的废水以及部分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在生产沼气的同时,每年还可生产沼渣约2000立方米、沼液约10000立方米,为兴和生态农庄等高效农业生产园区提供优质有机肥,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楚广富说。
沼渣、沼液在兴和生态农庄得到了有效利用。这家占地1000亩的现代生态果园示范园区,2016年建成1个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方,安装3个沼液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3个15立方米沼液贮存罐,采用沼液与水混合进行微喷灌溉果树,每年每亩使用沼液15立方米、沼渣5立方米;2017年又进行林下养鹅,利用鹅在果园觅食减轻虫害,消灭部分杂草,鹅粪作为肥料直接还田,肥沃果园土壤,同时,林下套种红薯、菜花、西蓝花,收获喜人。
“农庄采取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防控措施,实施‘性诱剂+黑光灯’的方法,加上必要化学药剂防控病虫害,减轻病虫危害。果园全部安装微喷节水设备,定时定量灌溉,对降低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节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以生态防控为主的体系建设,大大降低了农药、化肥依赖,减少了果园面源污染发生概率和果品农药残留,为社会提供了优质果品。”正在农庄进行技术指导的安阳县农业局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站站长陈少峰介绍。
作为农业部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永和镇坚持以高产创建为基础,以生态清洁生产技术为依托,以模式创新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达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生态农业目标,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全托管、半托管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寻找、组织自愿农户,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全托管或者半托管生产模式进行代理作业,实行统一耕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适时收获的“五统一”模式及耕种、收获、秸秆还田、深松、施肥、飞防植保等全机械化耕作模式,把谷子、小麦轮作制度作为节水的重要措施,注重沼肥在区域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谷子上施用模式的探索,实现节水、节药、节肥的目的。
现代农田水利模式。大力推广喷灌节水设施、水肥一体化浇水等现代节水工程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测算区域农业用水总量和作物面积,制定单位面积灌溉上限定额,考虑如何落实灌溉定额的核查、考核、奖惩体系,节约地下水资源,逐步提高用水效率,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
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模式。建设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田,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建立病虫害防治技术试验田、农田水利新技术试验田。建立沼液肥田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田,发挥绿色无公害粮食生产的知名品牌效应。通过实施生态缓冲带和多样性生物防治技术,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技术交流模式。与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农业生态技术合作关系,申请建立市级、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申请科技创新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市、县农业部门,开展常态化农业服务,不断提升专业农业职业化程度。从源头预防农业污染,做好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宣传、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违禁农药。
创新经营体系模式。建设农业合作联合社,整合全镇农技、植保、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建立大型联合社,掌握市场话语权,达到节约成本、农业增效的目标。打造示范基地品牌,依托品牌效应吸引资金注入,提升农业附加值,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全托管、半托管等新型合作模式,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拓宽渠道,为建立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模式提供思路。
“安阳县(示范区)立足永和镇,着眼全省生态农业建设,与全省生态农业建设构成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共振共鸣的崭新格局。今后,安阳县(示范区)将着力深入建设,把项目和模式做精、做细、做深,发挥效益,提炼特点,深入试验示范研究应用;着力普及、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开展专业合作、产业融合、结构调整、多元组合等模式;着力提升层次,总结模式规程,提升建设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摸索经验、探索模式。”安阳县农业畜牧局局长郭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