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沼气网!
     首页  >   产业发展  >  发展现状

湖北襄阳:探索沼气综合利用 助推生态农业建设

发布时间:2017-05-11 来源 :湖北省襄阳市农村能源办

    近年来,襄阳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村能源建设方针、政策,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质量优先、综合效益、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缓解环境压力、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促进了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发酵容积500m3以上的沼气工程13处,100m3的小型沼气393个,户用沼气20余万户,总池容9.7m3,设计年产气7000多万m3,年可消纳人畜粪便近30万吨;全市秸秆可收集资源量595万吨,秸秆发电、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42万吨;年推广高效节能生物质炉具500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1万多台。

    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可再生清洁能源入户为目标,以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为依托,以打造示范亮点工程为抓手,积极挖掘“三沼”综合利用潜力,重塑农村能源新形象,不仅充分展示了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主要经验及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高,工作推进力度大。继国务院于20154月发布“水十条”、“气十条”之后,20165月又发布了“土十条”,污染治理压力空前。加之我省推出的秸秆禁烧、三年脱贫等政策,促使各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工作不断加力,农村清洁能源也被纳入种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保治污、生态循环农业和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配套沼气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市委常委扩大会、政府常务会、现场会等场合强调沼气建设的重要性,县市主要领导也把沼气建设抓在手上亲自过问亲自抓,推进的力度大,规划征地等前期工作阻力小,建设的速度也很快。

    二是试点示范全面开花,辐射力增强。为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试点示范效果,在学习借鉴兄弟市州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高点定位,着力推进宜城市日产1.5万立方米规模化生物天然气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项目、枣阳市、襄州区规模化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示范项目、南漳县联户沼气工程示范项目、保康县集中安置点沼气工程示范等,以示范项目建设为基础,推广建设一批美观实用、可学、可复制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模式,提升了农村能源新形象。目前工程项目试点示范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同时生态能源示范村、“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片、光伏发电示范点也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宜城市绿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日产1.5万立方米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年可处理秸秆2.52万吨、处理禽畜粪便1.8万吨、其它农业废弃物0.4万吨。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550万度,向供气管网提供生物天然气322万立方米,向周边社区、企业、医院供气200余万方米。沼液每年直接施用农田7500亩;沼渣加工有机肥1.5万吨;加工基质土2.5万吨,是典型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针对流水镇西瓜产业基地加工有机肥1.5万吨、育苗基质土2.5万吨,每年可减少大量的化肥及农药的施用,能够对“流水西瓜”生态种植转型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由于该项目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去年8月初和今年3月中旬,省办连续在宜城市召开两次全省生物质天然气项目专题现场推进会,省办领导也多次亲临调研、指导,对试点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该公司总投资10500万元,现已投资8000万元,有机肥车间、发电监控车间、高浓度厌氧反应器、发酵塔等地面附着物已全部完工,一期工程相关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成,并于2017115日成功发电并网。

    枣阳市是久负盛名的“中国桃之乡”、全国果树基地。现有果树面积30多万亩。针对全市果园面积大、优质桃品质急需提高的实际情况,枣阳市因地制宜,倡导农民发展“猪—沼—果”生态模式,家家搞养殖,户户建沼气,走无公害有机果品发展之路。目前新市、鹿头镇优质桃生产基地已有5600多农户建起了沼气池。果农利用沼液做叶面喷肥、防治蚜虫、红知蛛,浇果树;利用沼渣为果树开穴作基肥,节约了农药的开支、又环保。沼渣上果树代替了化肥,提高了水果品质,减少了化肥污染。2016年,枣阳市利用“猪—沼—果”模式种植果树面积5万多亩,每亩节约投入100多元,该项目全年共节约投入500多万元,预计枣阳市2017年利用“猪—沼—果”模式种植果树面积将达10万亩。同时,还因地制宜开展了“猪—沼—茶”、“猪—沼—菜”、“猪—沼—虾”等种养殖循环发展模式,使沼气建设户的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治理了农村环境,改变了群众用能方式,改善了人居条件,形成“花卉满山,瓜果满园,畜禽进圈,楼在林间,人住庄园”的新农村生态美景。

    襄州区已打造了张家集镇邵棚生态循环农业园、龙王镇喜旺旺生态农庄等一批“三沼”综合利用示范亮点,综合利用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模式多样化。已发展有“猪--粮”、“猪--菜”、“猪--鱼(甲鱼、泥鳅)”、“猪--藕”、“猪--林、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二是利用规模化。如邵棚村依托大型沼气工程,与附近的蔬菜种植合作社、渔业养殖合作社、林果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了沼渣沼液订购合同,为周边1500余亩的林果种植、蔬菜种植以及渔业养殖基地供应沼渣沼液。三是配套规范化。喜旺旺生态农庄依托小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了沼肥沼液储备池(中转)、加压泵、沼液运输管道等循环利用设施,发展“生猪养殖——沼气——藕(甲鱼、泥鳅)——蔬菜(果园)——生态旅游”模式。

    三是监督检查常态化,质量效益整体提升。农村沼气建设主要是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提高清洁能源入户率。所以加强项目建设的经常性监督管理十分重要。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月度报表制度,定期掌握续建、在建项目质量进度情况;市能源办在对重点项目常年跟踪监督以外,每年组织一次县市区交叉检查,重点检查项目招标制、合同管理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等“四制”执行情况。把建设标准、建设质量、建设进度、施工安全、项目建设的环节、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内容纳入到检查范围,把好的差的端出来晒一晒、比一比,促使各县市取长补短,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要求、项目资金惠及农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

    四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村能源建设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借势、借力、借东风,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合力推进,才能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上我们积极争取省办和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对外形成与发改、财政、审计、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良好互动关系,体现在项目入库、前期准备、资金拨付等关键时候不卡壳;对内树立认真负责、团结协作、令行禁止的形象,上下齐心,完成任务不打折扣。两年来,市能源办积极倡导积极向上的理念,营造良好发展的氛围,通过率先垂范,引导、激发了能源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各级能源部门的精神风貌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沼气事业处于发展转型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定不足,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沼气工程“吃不饱”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无劳力、无精力,使以家庭为主的散养殖逐步减少,很多家庭放弃了养猪习惯,使户用沼气缺料严重,没有新料补充和替换,沼气处于饥饿半产或停产状态,久而久之,就成了废弃池了。同时,受市场的影响,规模生猪养殖企业运行不稳定,价格低廉,成本上涨,业主入不敷出,亏损严重。部分山区县规模养殖场有不少处于关闭、停产、待产状态,使得沼气工程只能“求料若渴”。如保康县政府重点招商引资、最大规模养殖企业歇马惠农公司,已经断续生产或停产达4年之久,所建的大型沼气工程困无料“入肚”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养殖市场动荡,养殖经营不稳,直接导致发酵原料严重缺乏,沼气工程处于“半饱”或“饥饿”状态,产出效益大打折扣,沼气工程运行步履蹒跚,前景堪忧。特别是易迁点沼气工程,个别没有配备规模化的猪圈或猪圈距离较远,只能四处筹集原料,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二是利用设施“跟不上”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已成为沼气工程发展新方向与目标,新的目标定位、新的发展路径,要有新的建设要求、新的配套设施。沼气的转型虽然在不断的推进之中,但沼气项目建设从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利用效益看,重点还是倾注在沼气工程建设本身和沼气生活用能方向,运用于在农业生产还需要一个转变转化转型的过程。一方面从设计层面没有同步达到,别一方面从利用设施上没有配套到位。对于沼液沼渣的储存、利用的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特别是无喷施滴灌设施设备,沼肥的贮运设施设备,以及出渣设施设备没有同步配套到位,沼肥利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隔,影响了发展的进程。

三是政策补助“上不来”。近年来,沼气工程建设成本在不断提高,建设内容还要向生态利用设施延伸,政策补助标准却停滞不前。20112012年小型沼气工程政策补助标准为15万元/个,2013年以后调整到12万元/个,政策补助标准不长反降。这12万元只能全部用于沼气项目主体工程、根本不可能再列支利用(沼液沼渣)设施的配套建设。而业主和企业的精力主要用于养殖生产,有时连维持生产都吃力,更谈不上增加投入开展利用设施建设了。配套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沼气利用对生态农业的需要。别外,大型沼气工程要求地方配套投入,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都没有配套到位,企业建设投入压力增大,融资困难,建设资金不足,项目停工时有发生。   

四是利用效益“看不见”。户用沼气由于规模容量小,“三沼”利用仅限于农户“一亩三分地”的自给自足;大中小型沼气工程一方面由于原料不稳定,无法满负荷生产,沼肥生产量小;另一方面山区县由于农业种植产业大块头、成规模连片的不多,没有形成长期、典型的生态农业循环基地。“三沼”推广利用的规模效果、示范效应、综合效益不是很明显。人们往往局限于表象,有一种用不用一个样的模糊认识。再加上沼气工程组织网络断层,管护服务跟不上,利用指导还有些缺位等,都影响了利用的效益显现。

    五是持续发展“气不足”。沼气项目建设采取一次性工程建设补贴方式,后期运营缺少配套补贴政策,建设热情高,后期运营中劲头不足,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服务的现象。目前,村级服务网点实行的是自负盈亏,政府少许补贴的办法。网点效益低、人员无保障、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制约着后续服务质量,部分网点运行一段时间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况,同时,小沼项目建设是项系统工程,维护服务既有硬件物化投入,如远程监控、管网、接头等方面投资,又有养殖业主和集中供气农户使用技术、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大量后续服务工作需要协调和处理,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前建后荒,前建后废现象,导致服务功能不能发挥最大效益,持续发展底气不足。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生态农业意识,充分认识农村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运用各种宣传手段,进村入户宣传沼气的意义与好处,普及以沼气综合利用为手段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切实转变农业发展传统理念,拓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思维、新科技,引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沼气建设利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自主性、自觉性。

    二是加大投入,建好基地。按照“政策匹配+自主筹措”的方式,加大建设投入,加速沼气工程的转型升级,开展以沼气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配套沼气工程利用设施。依托已建成的沼气工程,围绕沼渣、沼液和农业残留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田间沼液储存、稀释池,输送管道、设施和喷施设备,或建设相应的秸秆粉碎堆沤池等,配套完善利用设施设备。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开展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结合特点,大力发展以沼气建设为中心环节的“猪(牛、羊、鸡)—沼—粮(菜、果、茶)”立体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建设种养结合、互为促动、互为发展的果菜茶粮等一批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真正让沼气促进生态发展的规模效应、比效益、生态效益凸显。

    三是优化机制,稳步发展。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规模化大型沼气的机遇,继续争取项目与资金,不断扩大农村沼气规模,提高入户率,利用率。把沼气作为农户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试验点,引导农户群众自觉按照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意识。同时,克服户用沼气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沼气利用自产自消型的不足和规模养殖原料原料缺乏,沼气工程不能正常运行的矛盾,利用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广开原料新渠道,减小或摆脱沼气对养殖(场)和粪源的依赖,建设秸秆收集、加工、堆沤体系建设,将秸秆与粪污进行中和,以缓解发酵原料的不足。同时要进一步探索沼气工程管护运行管理机制,达到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供气、专业化服务,并加快小型沼气工程科技攻关、推进智能化进程,

    四是加强培训,搞好服务。积极开展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新技术培训工作。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座,进行经验交流,并促进本地专人人才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同时,搞好管护服务、盘活现有沼气工程设施,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指导使用利用、综合利用服务,提高综合防治效用效果。

 

 

上一篇:国外粪污处理经验谈 下一篇:建设一流小沼 提升项目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