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全国沼气用户达到5000万户,年产气量达190亿立方米。”“十二五”已过,这一连串出现在《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目标数字与现实仍存巨大差距。2015年4月,农业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联合举办规模化沼气工程培训班,其间透露的数据显示,全国沼气用户约为4300万户,农村沼气年生产量约为160亿立方米。
沼气作为生物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然而面对当前雾霾围城、气候变化等种种利好新能源发展的环境压力,沼气产业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与其它风光无限的新能源,如风电、光伏的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小型户用沼气转型中
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农村地区用能问题,我国开始扶植沼气发展。1979年,国务院批复《关于当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其中明确沼气发展以“社员自办为主,国家集体扶持为辅”。结合工程规模和产气量以及具体用途,小型户用沼气成为当时的主力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以迅速推广。“30年前,中国的农村大多以户为生产单位,发展小型户用沼气是正确的选择,甚至在十几年前,适度鼓励小规模沼气也是必要的。”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可再生能源处处长李景明充分肯定了小型户用沼气在当时的作用和价值。
然而近年来,小规模户用沼气的问题不断显现。“产气率低、没有专人维护、质量参差不齐,使用不当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采访中向记者道出了目前小型户用沼气存在的弊端。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家庭户维持沼气运行的能力明显降低。同时,农业生产日益规模化,小型户用沼气问题愈加突出。此外,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偏低、产气量不稳定且运行成本增加,导致沼气使用率下降,这也成为影响户用沼气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户用沼气已经难以稳定维系,转型势在必行。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与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抓紧申报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为20亿元,用于规模化大型沼气项目。据李景明介绍,在20亿元的专项资金中,约有11亿元被用于支持超大规模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产业发展上,都已经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但现实是近年来的政策调整总是滞后于市场变化。而最近,似乎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苗头。”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规模化固然是趋势,但李景明预测,在未来5-10年内,超大规模项目的原料收集能力和市场需求空间可能非常有限,应该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
大中型项目动力不足
“在沼气原料的收集上,目前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结合实地调研,杜祥琬对此感触颇深。据了解,需要面向农户进行收集的沼气原料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河南天冠总工程师杜风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该公司收购秸秆的到厂价约为300元/吨,综合收割、运输等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如果按照城市建筑工人高于100元/天的劳动报酬计算,一天内想要获得同等收入需要收集并运送秸秆一吨以上。“以5-10公里作为收集半径,按照日产气量5000立方米左右的规模,在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的收集目前还是可以能够满足的。但如果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达到20000立方米时,原料的收集就可能会存在问题。”此外,受制于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和规模化生产的连续性,大量沼气原料存储的时间、土地、安全性等问题也是大规模生产加工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除原料的收集、储藏、运输等制约外,在政策层面,政策稳定性、延续性差也成为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2008年,为鼓励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财政部出台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规定,对于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秸秆能源化利用符合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年消耗秸秆量在1万吨以上(含1万吨)、秸秆能源产品已实现销售并拥有稳定用户的企业,中央财政将根据企业每年实际销售秸秆能源产品的种类、数量折算消耗的秸秆种类和数量,按一定标准给予综合性补助。补助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有效推动了秸秆的能源化利用。而据李景明介绍,这一政策出台不足5年,就以存在企业骗补现象为由终止了,“政策不持久、不连续,会使企业的盈利期望大大下降,甚至由投资变成了投机。”对于企业而言,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林风也表示,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和投资者的信心。
而在终端用户方面,市场的培育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伴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产气量不断增加,目前相关的补贴政策还停留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层面,对于拉动市场消纳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一些大中型的沼气工程在建成后往往面临运行艰难的风险。
此外,“鼓励性、号召性政策偏多,具体配套细则和落地政策缺乏”、“部门政策各自为政、统筹不当”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沼气工程的适度规模化发展。
分布式、多联产是大势所趋
在沼气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大中型规模的工程逐渐成为未来之势。在大规模原料运输、产品消纳等问题尚待更好解决的背景下,杜祥琬认为,沼气的发展应当树立分布式能源网络的理念,“在河南濮阳,以村为单位的中型沼气项目依托当地的种植、养殖业,在全村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沼气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都很好。”同样,在企业主导的沼气项目中,权衡合理的生产和消纳半径,建设适度规模的工程也收效显著。
立足产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则将目光放在了沼气产业链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上,贯彻多联产的生产理念。液化空气集团在发展沼气项目的过程中,就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深耕,例如依托于沼气提纯,通过后续的燃气并网、车用燃气、液化生物甲烷以及可再生氢气生产等领域延展产业链条。
据李景明透露,目前产业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沟通,希望能够建立沼气工程终端产品补贴政策。一方面通过沼气定价的方式发放适当补贴,通过补贴,既能够使生产和运行企业收回成本、维持盈利,又能够真正降低用户使用沼气的价格,培育终端市场。另一方面,包括沼肥、沼液等在内的终端产品也应通过补贴政策进一步发挥效用。